BUSINESS
BUSINESS
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
提供一站​​​式企业服务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RVICE FOR ONE-STOP SERVICE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第三方跨境支付规模破万亿

发布日期:2022-02-16 00:00:00   浏览量 :315
发布日期:2022-02-16 00:00:00  
315

《数字经济全景白皮书》长期关注跨境支付领域。作为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逆势上扬,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不降反升,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本篇内容旨在对跨境支付行业进行全景扫描,梳理跨境支付C+B端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助力跨境支付厂商识别行业机会,提升服务能力。

中国跨境支付发展环境分析

政策环境:积极完善顶层设计,多措并举助力跨境支付健康发展

2021年央行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制定工作,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流程,提升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加快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

产业环境:我国外贸行业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加速

我国外贸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已形成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依托我国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数字化转型。

产业环境:“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外贸行业基本盘稳固

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大背景下,外贸行业充分发挥畅通要素流动的载体作用、促进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联通内外循环的桥梁作用,虽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但其量稳质升的基本盘没有改变,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产业环境: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保税维修、离岸贸易、海外仓等多种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环境:中国外贸持续向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新高

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及受益于疫情控制较好,产能充沛,不少外贸订单向中国转移,我国外贸行业持续向好。2021年1-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已超2020年32.16万亿元水平。其中,出口19.5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8%。

产业环境:作为对外贸易发展新引擎的服务贸易保持快速增长

2021年,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1-10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7%;其中服务出口1.99万亿元,增长29%;进口2.2万亿元,增长1.1%,进口增速实现了疫情以来的首次转正。

产业环境:运输服务贸易占比超过旅游业,规模增幅高达44%

2021年,受益于中国控制疫情最早,复工复产顺利,且海外订单国内转移明显,由此产生的运输服务贸易需求激增,运输服务贸易占比超过了旅游业。2021年1-7月,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增长突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256.2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运输服务贸易出口3880.9亿元,更是大幅增长了88.8%。

产业环境:海外旅游市场低迷,出国留学市场复苏

2021年受防控疫情采取的出入境管控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继续下降,1-10月旅行贸易规模仅为6316.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7%。反观出国留学市场,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的恐慌和混乱后,随着疫苗在主要留学目的地国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接种,从调研的数据看,出国留学人数仍在增长。

产业环境:疫情下跨境电商重要性凸显,对外贸易占比接近40%

作为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逆势上扬,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不降反升,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在对外贸易总值中,跨境电商占比逐年提升,从 2017年的 15.71%提升至 2021年10月份的 22.03%,2021年1-10月跨境电商行业规模达6.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5.47%。

产业环境:跨境电商以出口为主,市场百花齐放

易观分析认为,当前跨境电商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独立站与龙头电商平台之间竞争激烈。由于飞轮效应的存在,未来跨境电商市场将进一步向龙头电商集中,更多的跨境卖家将通过入驻三方平台实现出海销售,但是一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中小独立站卖家仍将脱颖而出。

产业环境:品牌出海红利释放,跨境电商积极构筑核心竞争力

易观分析认为,现有出海企业相较中国市场主体数量来说还存在较大的增量空间,而传统的差价套利模式,长期来看不能行成良性循环,因此中国企业品牌化出海将是未来趋势,而国产品牌出海竞争力来源于产品质量提升、成熟的线上渠道运营经验及海外消费者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度提升,为此跨境电商在助力出海企业提升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等方面大有可为。

投融资环境:跨境支付投融资市场火热,融资规模65亿元人民币

2021年,资本一改之前谨慎的投资态度,重金投注跨境支付赛道,截止到2021年11月,我国跨境支付领域已发生10起投资事件,总融资额达65.42亿元人民币。

其中,像空中云汇、XTransfer等商业模式清晰、发展态势良好的跨境支付厂商深受资本青睐,其中空中云汇在年内完成3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4亿美元,XTransfer也完成2轮融资。

中国跨境支付产业链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跨境支付产业链结构及盈利模式:由上游服务提供商及下游企业/用户组成,盈利以交易手续费、汇率差及B端的增值服务为主

中国跨境支付产业链结构及盈利模式:由上游服务提供商及下游企业/用户组成,盈利以交易手续费、汇率差及B端的增值服务为主

“三因素”叠加,第三方跨境支付行业基本面良好

2021年,有赖于中国外贸行业强劲的增长,叠加外贸企业加速线上化、电子化,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对第三方跨境支付需求旺盛,第三方跨境支付行业得以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B2B跨境支付增长尤为突出。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叠加C端消费复苏,第三方跨境支付规模破万亿

2021年,作为跨境电商及跨境C端消费“核心基础底座”的第三方跨境支付业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机,在外部需求井喷及内部加大转型的双重作用下,易观分析预计第三方跨境支付市场规模高达1.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02%。

2021年,跨境电商利好政策频出,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巩固外循环的重要突破口,2021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5万亿元人民币,可持续发展动能十足。

尽管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创出国旅游、出国留学等跨境C端消费。2021年,随着国外主要经济体的疫苗接种率的逐步上升,国外疫情有所缓解,出国留学需求及信心逐渐复苏,带动国际机票、酒店预定、购物消费回暖,助力跨境支付市场反弹。

第三方跨境支付C端市场低迷,跨境支付厂商深耕海外电子钱包

2021年,受疫情影响,留学教育、跨境旅游等新兴跨境支付领域需求低迷,留学教育的复苏对跨境市场的提振作用有限。疫情下,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民众开始更频繁的使用数字支付业务,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通过“开放生态系统方式”,深耕海外电子钱包市场,技术赋能合作伙伴服务当地用户。

游戏出海持续较快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助力游戏企业出海

疫情下,用户的娱乐时间增多,国内游戏出海加速,2021年国内游戏出海占据全球份额为20.6%,优势明显。2021年1-3季度,国内游戏出海规模达1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2%。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助力国内游戏企业扬帆出海。

B端需求红利持续释放,驱动业务高速发展

随着中小外贸企业在跨境支付及金融服务方面需求的集中释放,外加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在市场费率回落的市场背景下,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作为跨境支付细分市场,2021年跨境支付B端市场增速惊人。

B端需求红利持续释放,驱动业务高速发展

2021年,在服务B端企业渐成行业共识的大背景下,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纷纷布局B端市场,针对跨境电商日常运营的真实痛点,给出针对性、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并持续提供优质的开店培训、运营等增值服务,助力跨境电商拓展全球业务。

跨境卖家加快品牌化步伐,跨境支付厂商赋能品牌出海

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失,跨境电商进入品牌红利期。基于品牌化诉求,跨境卖家对于物流、支付、IT技术、营销等周边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跨境支付厂商通过技术与业务创新发展,为跨境出口卖家提供丰富的产品服务,包括跨境收付款、营销等系列增值服务,赋能品牌出海。

跨境支付厂商打磨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加速推进产业链数字化

2021年,中小外贸企业对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都尤为迫切,不管是单纯的加工贸易还是高附加值的品牌出海,都离不开数字化能力。这对跨境支付机构全面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蚂蚁集团、快钱、汇付天下为代表的跨境支付厂商,依托生态+技术赋能跨境卖家全产业链数字化。

各国央行主导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应用

跨境支付厂商谋篇布局,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于跨境电商场景

目前全球主流的跨境清算模式是通过美国主导的SWIFT体系,跨境支付业务一直面临支付费用高、结算周期长等问题。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可以极大降低跨境贸易的手续费和时间成本,海航旗下新生支付助力海南跨境电商实现数字人民币支付 ,以首信易支付为例的第三方跨境支付厂商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的场景应用。

中国跨境支付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十四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跨境支付迎来发展良机

2021年11月,商务部印发《“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促进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为我国外贸行业提速,加速企业的数字化、线上化、全球化发展,跨境支付作为跨境金融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从支付、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领域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央行加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场景的探索,跨境支付发展提速

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具备安全性强、效率高、交易费用低等优势,央行未来将积极试点数字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应用和监管,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场景应用落地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央行加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场景的探索,跨境支付发展提速

声明须知:易观分析在本文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和其他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易观分析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任何情况下,本文仅作为参考,不作为任何依据。本文著作权归发布者所有,未经易观分析授权,严禁转载、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易观分析发布的任何内容。经授权后的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使用时应原文引用并注明来源,且分析观点以易观分析官方发布的内容为准,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删减、增添、拼接、演绎、歪曲等。因不当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易观分析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并保留向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易观分析”(ID:yiguanguoji),36氪经授权发布。


Page 2

大家好,我是木沐姐。

有些学员问我面试被拒该怎么办。面试被拒,有些公司会发个邮件委婉告知,但一般公司不会做特别通知,面试结果总是在你焦急的期盼中不了了之。

作为被拒的面试者,几乎不能从面试官和招聘单位获得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因为无法获知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可以在哪方面提高,极容易陷入主观判断,胡蒙乱猜的境地。

虽然面试被拒的原因很多,比如经验不足,缺乏自信,能力不匹配,英语不过关,然而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如果回答不好,就算你在上述几方面都很棒,基本都会被拒。

这个问题就是:

“你离开上一家公司的原因是什么?”或者“你为什么打算换工作?”

简言之,就是“离职理由”。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很多人觉得问“为什么换工作”这种问题就是废话,完全不重要,甚至觉得就是走个过场,没啥实质含义。

你心里想的其实就是:还不是因为工资低,老板坏,公司差吗,大家心照不宣,还需要这么假惺惺地当个问题来问吗?

以上原因很可能是促使一个人离职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从招聘单位角度来看,如果你就这样直接回答,那就肯定要被pass了。

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候选人的离职动机是什么,进而确定其职业取向,价值观和稳定性如何。

虽然现在的就业环境,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但是跳槽频繁终究在招聘者眼里是不好和有风险的信号。

比如有个学员是这么回答的:“我在现有岗位做老总助理两年多,感觉遇到了职业发展瓶颈,想要换另一个平台突破发展障碍。”

一听这个回答,我就问她,面试官对这个回答应该不太满意,学员说没错。

站在面试官的角度,你现在遇到的瓶颈,到新公司2,3年后也许会再次出现,到时你该怎么办。

学员却觉得自己的回答挺好的,表明她这个人追求进步,想不断挑战舒适区啊。”

这种想法还是基于自己的考虑,没有站在用人单位的视角。

走出舒适区,承担更挑战的工作的确是很多公司向在职员工提倡的。

但是如果候选人在求职过程中,将这条用于换工作的理由,就要格外慎重。

因为如果求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任工作没有实质性变化,招聘单位会认为你就算入职,可能也会感到无聊,没有挑战,从而对工作失去兴趣,丧失积极性,甚至很快再次离职。

而这是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对于换工作的理由,千万不要随便敷衍和应付,也不要临场发挥,乱说一通。

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好好考虑,好好提炼,好好措辞。如果因为这个问题回答失误,面试被拒,真的很不值。

很难接受的离职理由

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在面试官眼里,那些无法接受的离职理由吧。

1.抱怨上家公司和你的领导,或者指责公司管理混乱

不管你把前东家和上司说的多么混蛋,面试官丝毫不会同情你,ta的解读可能是这样的:

说别人的不好不能证明自己的好,贬低别人永远不能抬高自己,把老东家说得多么不堪,不过是在展示自己当年多垃圾。

面试官也同样担心,回头你从新东家离职,转脸是不是也被你这么诋毁?

2.嫌弃上家公司薪水低

也许这是你最真实和最直接的理由,但是千万不要说出来。

否则面试官会觉得你是典型的逐薪而居,说白了就是哪里钱多,老子就去哪里,并会给你贴上过于看中短期利益而非注重个人成长的标签,认为你不安心好好工作,从而把你拒掉。

3.工作压力大,加班过多

除非你能充分证明公司有压榨劳动力,违背劳动法的做法,否则这个理由听上去怎么都有点矫情。

现在各行业竞争加剧,每家公司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这自然也会传导到员工身上。尤其一些初创企业,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加班多,工作量大是很正常的。

从招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当然不想招只愿意朝九晚五,不愿意为公司多付出,还拿着高工资的人。

4.加薪幅度过低或者基本不涨工资

不加工资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行业和公司业绩不佳的原因,不加薪是否是员工自身有问题,比如绩效不合格,工作消极不努力?

面试官如果对上述问题存疑,就会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5.老东家人际关系复杂,勾心斗角

这么说无疑暴露了你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差,搞不定人,自然也搞不定工作,因为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其实“天下乌鸦一般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老东家,还是新雇主,都不是太平盛世,你总需要和领导,同事,下属打交道,你也总会面临如何为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问题。

在上一家公司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那你在下一家的表现只能更糟。

6. 想换个岗位或职业方向

哪个公司都不是公益学校,让你进来免费学习的,用人单位当然希望招来一个经验丰富,马上上手的人。

如果你说自己应聘这个岗位,就是希望获得一个机会,好让你学习新岗位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几乎没有公司会如此恩惠,并冒这个风险。

转岗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一般发生在企业内部在职员工转岗,因为员工对现有公司业务,流程都很熟悉,减少了学习时间,工作会比较容易展开。

但是如果从外部招来转岗的人,则ta要花费的学习曲线更长,无法适应新岗位的风险更高,面试官一般不会做这样的选择。

总之,我们会发现,在陈述离职原因时,一定不能意气用事,将最直接和真实的原因和盘托出,因为那些原因在面试官的解读里,很可能就代表着:懒惰,贪婪,消极,风险,能力差和不忠诚。

可接受的离职理由

面试的目的无非是让面试官对你有进一步了解,确认你和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

所以面试问题的回答都要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向对方展示你乐观向上和积极主动的职业化精神。

针对离职原因,可以避重就轻,模糊处理,重点突出个人的工作业绩和能力。

比如下面这些理由一般都能接受:

寻求更大、更专业的发展平台(如果对方是大公司,业内知名公司的话)

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原因(客观原因,在上一家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只好做出这个选择,比如升职或承担更多责任)

希望换一个环境(比如过去在咨询公司,现在想去公司)

每天通勤来回3,4个小时,离家太远,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想换个离家近点的公司

配偶或男女朋友工作换城市,跟随换工作

现在工作比较安逸,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想要进入高速发展和前景光明的行业

以上原因会给面试官留下自己是一个自信、努力拼搏的人,自然对你心生好感。

而你也可以顺利把话题引到你求职的岗位本身,避免在离职原因这个话题上停留或纠缠太久。所谓:多说多错,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

写在最后

为了获得一个宝贵的面试机会,你精心准备简历,在网上不断刷新投递,和猎头详细沟通职位信息,做最充分的准备。

而当面试真的来临时,就有如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胜败就此一举。如果失误,就功亏一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

在如此周密和用心的准备下,如果你仅仅因为在离职理由这个问题上回答不得体从而被拒,真的很冤。

在新东家之前,不管你曾有过几份工作经历,都要为每一次的离职准备恰当理由,这绝不是忽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职场木沐说”(ID:mumushuo2017),作者:木沐,36氪经授权发布。


Page 3

2021年的年尾,折叠屏手机市场再度火热。OPPO荣耀、华为扎堆发布新机;小米MIX Fold2消息不断,realme、vivo加入研发,苹果首款折叠屏手机的概念渲染图也被曝光。

至此,手机行业的主流玩家都加入了这场新的屏幕战事。有人戏称,2022年的手机行业,或许将迎来“没有折叠屏都不好意思在圈里混”的局面。

其中OPPO Find N站在了聚光灯下,以7699元的起售价刷新了同品类价格下限。OPPO入局折叠屏手机不算早,但一上来就瞄准了折叠屏手机令人望而却步的价格痛点——毕竟,一个三星Galaxy Z Fold3的主板维修价格就能去到6300元了。

1.折叠屏手机的原生问题

探讨OPPO新机能否一鸣惊人前,需要对折叠屏手机市场“真伪需求”的争议有个清楚认知。

折叠屏手机是厂商们一轮又一轮内卷的产物。2018年柔宇科技发布第一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第二年三星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华为也发布了Mate X。同期,小米、苹果乃至微软等,都已经在储备折叠屏的相关技术。

当时市场上各种分析折叠屏可以预见的爆发。但实际上折叠屏手机自诞生以来就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所谓真伪需求的争议,是指使用感与价格之间的落差令人质疑:

为了更大的屏幕而丧失掉手机原有的便捷性是否必要?作为科技产品,有趣的外形只是皮囊,出色的系统和交互体验才是灵魂,这一点上,折叠屏手机尚不能让消费者足够心甘情愿地掏空荷包。

当初外界对折叠屏的乐观预期显然是一场误判。

举个明显的例子,有媒体报道称在二手交易平台,曾有不少人以近10万高价求购华为折叠屏Mate Xs,它的官方最低售价是16999元,但如今消费者在二手市场以3000元至6700元就能买到,直接原因很简单,就是“卖不动”。

可以说折叠屏手机厂商们从一开始就面临定位的选择:这到底是一款该走量的产品,还是一款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产品?从OPPO新品的低价策略来看,它无疑选择的是让更多消人能用上折叠屏手机。

显示屏市场研究机构DSC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可折叠智能手机出货量三星自己就占了93%的市场份额,原本就受限的市场留给其他选手的空间十分拥挤。那么OPPO有无希望解答折叠屏真伪需求的终极问题、解决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呢?

2.OPPO的低价策略

高昂的售价是折叠屏手机普及的“拦路虎”,所以OPPO Find N醒目的“7699元起”,的确先声夺人,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折叠屏手机的兴趣。

但事实上,第一个把折叠屏手机价格“打”到万元以内的不是OPPO,而是小米。在OPPO Find N发布之前,小米MIX Fold曾是市面上售价最低的折叠屏手机,但它的后续,是发布不到一年售价就跌去了3000多元,原因无他,消费者不买单。

小米MIX Fold价格趋势图

那么需要思考的是,OPPO的低价策略对于打开折叠屏市场的意义真的大吗?

首先,折叠屏手机整体价格的下滑趋势本身已成定局。华为发布的首款纵向折叠旗舰手机P50 Pocket,晶钻白、曜石黑的8GB+256GB版本售价为8988元,相比此前华为Mate X2 17999元的起售价,已经很接地气,甚至让人疑惑华为也打起了价格战?

华为新机下探万元后,三星折叠屏价格也跟着“跳水”。12月底有消息称,发布仅仅两个月的三星W22,价格在国内下滑2600元,分析称这可能是面对来自国产手机压力的无奈之举。

即便不是为了低价竞争,折叠屏手机的生产成本已然有了可预见的下降空间。

从原材料来看,用于折叠屏手机盖板的UTG一直以来都被三星垄断。不过现如今三星已经对外部厂商开放了UTG超薄玻璃的供应,OPPO Find N屏幕的UTG玻璃就来自于三星。同时,国内的UTG产业链也在形成。赛德半导体、凯盛科技、惠晶显示等厂商在过去一年都宣布了UTG玻璃项目的研发进展或计划。

再者,屏幕盖板里面还要用到的柔性AMOLED材料,国内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已按下了疯狂扩产的按钮。所以接下来随着产能的提升、以及三星UTG垄断的开放,屏幕成本的确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据DSCC数据,三星Display7.3英寸AMOLED可折叠面板的生产成本,预计有望在2022年从接近180美元降至90美元。

在这一大趋势下,单纯的低价策略难以轻松“收买”消费者入坑折叠屏手机。那么OPPO之所以把Find N称之为“又一里程碑作品”,主推的其他点是什么?这些亮点是否如通稿所说,足以实现“折叠屏从尝鲜到常用的跨越”?

3.突围之路

纵观OPPO对于折叠屏手机的思路,可以说是在借鉴华为、三星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体现在外观上有两点:一是横向折叠,二是“相对大”,后者更为重要。

据产品经理回忆,Find N的屏幕尺寸是历时3个月、尝试过26版整机方案、制作了120多个模型机、做过十几次调研后的结果。OPPO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一点,折叠屏手机不能一味求大,而是要在提供大于手机屏幕视觉观感的同时,兼顾普通手机的使用体验。

这就意味着外屏不能太宽,否则单手拿不住;也不能太窄,否则展开后内屏横向延展不够。从最后的呈现结果来看,OPPO Find N外屏是5.49英寸,18:9的比例,普通用户单手能操控85%的面积,是一台尺寸与iPhone mini相差无几的小屏手机。开屏情况下,7.1英寸内屏相比华为Mate X2长度要短上一截,但足够满足沉浸体验,且更符合人眼横向的视觉范围。

这类颇具人性化的小亮点还有几个,比如OPPO Find N所用铰链支持手机在任意开合角度悬停,有助于开启手机更多使用场景;屏幕右侧做成了微曲面,手指接触屏幕时更加顺滑;再比如整机重量控制在了275g,几乎与其它大屏旗舰套上手机壳的重量相当。

正是这些小亮点,让作为后来者的OPPO杀出一条血路多了许多可能。因为OPPO的创新之处,细究起来也并非是首创,比如内外屏的兼顾,华为在MATE X2上面就试图在做了。当时的华为,就是企图将折叠屏手机打造为兼顾内外的“全能手机”。

但只能说在这个方向上,OPPO对于用户体验的细究做得更胜一筹。MATE X2有些比较明显的槽点,比如折痕问题曾饱受媒体诟病、整机重量296g、设计的重心偏移导致手机不能平放等。此外,华为当时的思路似乎还停留在“折叠前”与“折叠后”的两极场景,忽略了折叠的中间态,自然也就没有去开发更多的玩法。

华为新发布的P50 POCKET是竖向折叠,对标三星Z FLIP系列,进一步补充了产品线,国内反响不错,只是8988的起售价对上OPPO Find N肯定是比较难受的。不过根据报道,华为今年将有两款折叠屏旗舰机发布,其中3月会发布首款搭载国产UTG的外折版本折叠屏,反击之策或许正在路上。

另一个巨头三星,它的侧重点和华为MATE X2几乎是相反的。三星想做的是强化手机的“折叠屏”属性,希望客户更多的去使用内屏,外屏只是当作“折叠”这一属性的补充。但三星忽略了一点,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外屏的使用并不会比内屏少。三星Z FOLD系列已经到了第3代,外屏虽然也能用,但狭长的机身实在提供不了多好的使用体验,更像是个装饰品。

但无论如何,三星是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最大赢家。除去市场份额的垄断性优势,三星还是不少手机厂商如小米、OPPO、vivo的折叠显示屏供应商。

这也是为什么对OPPO来说,华为、三星是折叠屏领域两座跨不过去的大山。就像余承东敢拍着胸脯说“任何一家公司折叠屏合上没有缝隙,那一定是用了华为的专利”,三星在OLED屏幕领域也依然引领着最前沿的技术突破。去年11月,三星刚公布了OLED屏幕技术进展,其最新的柔性OLED屏幕模组能够实现1.4mm的弯折半径,折叠寿命高达20万次。

这种技术垄断,是OPPO们短时间内都难以突破的屏障。

4.供应之战

除了明面上的比拼,折叠屏手机市场的内卷中还有个重要因素值得一提:那就是产业链上游供应商。

折叠屏手机相比传统手机,增加了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成本。传闻Google之所以放弃了折叠屏手机Pixel Fold,原因就是其屏幕组件成本几乎是同期iPhone XS Max的两倍,机械零件成本也相当高昂,售价要比iPhone XS Max高上800美元,两者的利润率才勉强持平,这是多夸张的数据。

在看不见的地方,折叠屏手机前期研发的实验成本、长期试制的时间成本,以及针对多屏交互的UI适配,都要比普通手机高出数倍。因此这注定是场长期投资,要拼一个“耗得起”。

由于屏幕成本占据大头,谁能将屏幕成本控制得更低,谁就掌握定价的主动权。而柔性OLED面板又是当前唯一的屏幕方案,因此,OLED面板产业将成为关键。

2016年以前,全球柔性OLED面板产能韩国占了90%还多,国内从2018年起开始加速抢占市场,OLED份额便不断提升。谈国产化依旧尚远,但至少已成趋势。

2020年,中国AMOLED面板在全球的市占率是13.2%,根据兴业证券研报数据,全球范围内有25条OLED生产线投产。其中京东方规划中的AMOLED产线共计5条,4条已经建成投产,仍有一条在建,规划总产能为252K/月。OPPO Find N外屏供应商就是京东方,内屏则是三星。

研报指出,如果国内已投产产线均能达到满产,产能将达到602K/月,预计能占全球产能的41.7%。但在OLED本身的材料构成中,发光材料占据生产成本的31%左右——在上游材料供应环节,美、日、韩仍处于垄断地位,是实现国产化的极大阻碍。

折叠屏市场激战正酣,上游供应的角度易被忽略,投资者至少要清晰:短期影响战事走向的一大因素,可能是厂商的供应链管控能力以及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

5.对OPPO冲击高端的意义

回到最初折叠屏手机定位的选择题,其实OPPO无论怎么选,折叠屏手机都得“要有”。它是颠覆既有格局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OPPO站稳高端市场的一个锚点。

至于它对OPPO实际可转化为数据的意义有多大?很多人大概对折叠屏市场多么的“外热内冷”没概念,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2022年折叠屏出货量也只占智能手机市场的1.2%。

导致折叠屏市场进展缓慢的原因很多,比如技术不成熟:柔性OLED面板在高频率、长时间的弯折下,也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铰链如何长久地保持良好效果,也是待解的难题。

其次高成本低良品率,京东方柔性OLED显示面板在2020年良品率也只有20%左右,还因为这个原因未能获得首批iPhone 12显示面板的订单。以上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高售价。

然后很关键的一点,软件还没完全做好匹配折叠屏手机的准备。折叠手机销售量太小,App厂商们没有充足的动力进行软件适配,进而影响了折叠屏手机的使用体验。这是个恶性循环,缺乏配套的软件生态,就会缺乏专属于折叠手机的新意与玩法,流于“为折叠而折叠”的表象。

在这样有限的增长下,折叠屏依然是各大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它体现的是品牌、研发、营销的综合能力,是秀肌肉的最佳舞台。拿深受制裁之苦的华为来说,迭代折叠屏手机最实质的作用,是强化用户和供应链的信心,告诉外界华为没有放弃手机、更没放弃高端手机市场。

至于Find N,它是OPPO的探索之作,良好口碑的开端和高端标签get,也许就是它最大的意义。诚然,当下行业急需一台可以引发更多方位产品革新的“原点产品”,目前市场对Find N鼓吹声也的确偏高。但正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微博所说,Find N意旨“发现一种新可能”(new possibility),它是探索者,未必是颠覆者。

不过,OPPO Find N对于体验门槛的拉低是切实的,使用场景中的人性化考虑也确实更多。或许我们能期待一下,OPPO新机可以成为市场一条不大不小的“鲶鱼”,加速折叠屏手机从可用到好用,从单纯形态的革新到真正体验的变革。

参考资料

《华为、三星、OPPO折叠屏“斗法”》,韭菜财经

《折叠屏手机,又一个8848?》,虎嗅市值榜

《Google的折叠屏手机为何“胎死腹中”?》,爱范儿

《2021年了,折叠屏手机怎么还没火起来?》,智东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ID:aixdlun),作者:XL,36氪经授权发布。

报道媒体:《数字经济全景白皮书》长期关注跨境支付领域。作为新兴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逆势上扬,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疫情期间,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不降反

快速链接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上海市静安区长征大厦
021- 56151806
扫一扫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10 ,www.t-swif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上海弢汇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沪ICP备18026021号 网站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